給高中生的大學選校系建議

看部落格的關鍵字排行,大概有很多人是在考完學測選大學校系彷徨無助之時搜尋到我那篇在交大資工一個學期的觀察與心得因而點進來看的吧。

其實我對於大學教育一直以來有蠻多想法,平常只和朋友討論,不過最近交大資工一連串讓我失望的事件之後,就決定還是來寫篇文章講些親身經驗,或許學弟妹可以少走點冤枉路。

TL;DR: (先講重點)

  1. 仔細全面調查,收集事實(儘量是第一手事實,而不是從誰聽來的),避開主觀的建議,那會影響你的判斷
  2. 考慮更多可能性,除了原本的目標,看看旁邊的岔路(儘可能看所有的岔路),也不要因為第一印象就不仔細調查某些事情

以上兩點來自我自己犯的錯誤,接下來會詳細解釋。

只講我自己的經驗恐怕太狹隘,所以講一下我總體上的想法。我有這些分類和參考(這很主觀,所以不要把它當成建議),我是這樣想的:

  1. 如果你自學能力很強,專業到都已經在接 case 賺錢,那最好不要唸大學。
  2. 如果你有自學能力,但是現階段各方面的能力還沒有厲害到可以去工作的等級,那可以去個必修學分少而且你不討厭的科系(通常是一類),然後選修其他領域中有興趣的課程。因為既然已經有能力自學,許多二類科系的必修你都可以自己學,非本系就可以跳過許多二類科系過多過重的必修規定,直接修較難以無師自通的進階課程。
  3. 如果你有興趣但是沒有自學能力,或者沒有特殊興趣去自學,但是老師家長要求你要讀的書都還應付得不錯的人,那也最好選個必修少且你不排斥的科系,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多方嘗試各種領域的東西,尋找興趣(如果還沒找到),一方面學習如何自學。
  4. 如果光是高中的課業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補習、讀書、寫題目什麼的,讓你從來沒有去嘗試過無師自通某些東西,或是說你根本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那我不知道怎麼辦。

上面不考慮外部干擾因素,因為除了針對1的干擾,也就是我家希望我要唸大學之外,我要去哪個學校哪個系家裡都沒意見,所以我沒有處理外部干擾的經驗。

我高三當時應該是介於1和2,我的第一個 case 是高三學測完開始做的,但是因為是第一個 case ,所以我還沒有有自信到可以不念大學直接去工作的程度。

我犯的第一個錯誤:沒有仔細調查

從小到大家裡一直給我一個印象就是到了大學我就可以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再加上高三那時候太常看美劇和好萊塢電影什麼的,居然天真地認為臺灣的大學應該也像美國那麼爽那麼自由吧。雖然講起來很笨但是那時候真的是這樣相信的,也沒有想到其他的可能性。

很多學長姐說,交大資工很重視實作,而且 CNMC 許多學長也都是唸交大,在交大校計中和系計中做了許多厲害的事情,所以當時我對交大資工的印象很好,甚至好到把它和臺大資工並列。

當時我對臺大資工的印象,因為資訊奧林匹亞而有扣分,我不喜歡資訊奧林匹亞(或是任何演算法與資料結構程式競賽),因為我覺得那本質上還是只有單一答案的「考試」,問題和答案本身都不太實際,就跟數學考卷上面的題目和答案差不多(或者說他們和數學考卷上的題目和答案一樣實際)。當時也有認識一些打演算法競賽的同學,很多人可以在競賽中得名,但卻連什麼叫 BIOS 和作業系統都不知道,在我看來他們就和拼命去練習數學習題然後考試都能考一百分的那種人一樣。

這些打演算法競賽的人很多都進了臺大資工,而我不希望我的大學同學是這種人。我希望我的大學同學是和我有共同興趣,或是有特殊技能(很會考試不算特殊技能),可以和我一同切磋、玩,然後進步的人。

殊不知,交大資工和臺大資工都不是我高三所想像的那樣。

學長姐說交大資工「重視實作」,我就把這四個字腦補成我幻想的大學的美好模樣(「嗯,交大資工一定是那樣沒錯!」)。我幻想的大學的確重視實作,但我沒有實地檢查交大資工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如同我的想像,也沒有想到學長姐所說「重視實作」跟我想像中的「重視實作」或許不是同一回事。

演算法競賽打得很好的人,的確進了臺大資工,但是我忽略了,打演算法競賽的人裡面,也有很多人有其他專長,有一個寒假接 case 可以賺十萬塊的,也有對資安很有研究,後來大學跑去打 CTF 的。

修補

要實際上瞭解一個科系到底在幹嘛,就一定要去看他們的科目表、修業規定(裡面會寫什麼是必修和選修,很重要!)、課程大綱、課程網站(看看他們的作業長什麼樣子)。如果可以的話,進他們的選課系統看看(可以得知課的時數和時段)。線上課程也可以參考,不過不要挑那種太熱門的線上課程(像是葉丙成的),那是傑出的部分,不要誤以為每堂課都是那樣。課程評價(像是BBS選課版之類的)我覺得少看為妙,因為都是主觀的評價,可能會給你錯誤的印象。(不過不可能有客觀的評價,評價本身一定是主觀的)

總之,儘量接觸第一手的事實(自己去調查),學長姐的主觀想法(「這系爛透了」等等)聽聽就好,他們所提供的事實也要儘量查證,因為很可能等你進去之後那就不是事實了,他們也可能因為自己的喜好而選擇性告訴你事實。向學長姐詢問的時候,儘量詢問精確的事實,例如「你們晚上的實驗課做得完嗎?」、「上課的時候師生的互動如何?」。

我犯的第二個錯誤:從未考慮其他可能性

高三時我就是一心要念資工系,有稍微看一下資管系,但從未調查(連稍微看過都沒有)其他科系。

到了大二在選課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交大外文系不只有文學(第一印象),他們有一半的課程是語言學。後來我修了語言學概論之後,就喜歡上語言學了。後來修了西洋文學概論之後更發現,我其實沒那麼討厭文學,文學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無聊(不過我對文學仍然稱不上喜歡就是了)。

修補

除了前面提到的要仔細、全面地對一個科系進行調查之外。也要儘可能廣泛地對各科系進行調查,至少稍微調查就好,以免再犯我這種連交大外文系有語言學都不知道的錯誤。

反悔

要真的如同我前面講的這麼全面仔細地調查,想必要花很多時間,而且調查後作出的決定可能還是有瑕疵。尤其是臺灣的教育體制讓很多人是到了大學才真正展開生涯探索,可是又非得選一個系,很容易選到不喜歡的系。

所以,大一一進去發現苗頭不對,就趕快轉系了吧。大一可以少修一些系上的必修課,多修一些外系的課,看看外系的狀況,萬一遇到自己更喜歡的系,就儘快轉系吧,轉系拖越久成本就越高。